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臺灣獼猴二三事-臺灣獼猴的生育季】

本文刊載於 105/4/06 國語日報科學版

獼猴的生育季節
臺灣獼猴的交配季為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2月,生育季(Birth season)為每年的3月至6月生育季,生育的高峰期是每年的4月至6月;獼猴的懷孕期約為人類的一半160天左右,大部分雌猴每次生產僅產下1隻小嬰猴,而台灣獼猴雙胞胎的紀錄由林金福老師首次發現,並於2000年間發表於國際期刊。雖然有雙胞胎的記錄,但是雙胞胎的存活率非常低,根據觀察,壽山臺灣獼猴2014年出生的3對雙胞胎及2015年出生的2對雙胞胎皆沒有成功存活。

猴媽媽非常照顧小嬰猴,出生三個月內幾乎都形影不離喔
獼猴的換毛季
邁入4月至6月的生育高峰期時就會看見獼猴媽媽的懷裡有隻超級迷你的小嬰猴依偎著媽媽,剛出生的小嬰猴毛色都是黑色的頭頂中間有清楚的分線就像是中分頭一樣,隨著小嬰猴慢慢長大,胎毛才會逐漸換毛,變成跟媽媽一樣灰中帶金的顏色。

初生的小嬰猴毛色是黑色的,額頭中間有明顯的分線
嬰猴長大後毛髮才會慢慢換毛成像猴媽媽一樣灰中帶金的顏色
台灣獼猴在(每年3月底至6月)生育季時,同時也是換毛季的開始,雄猴的換毛時間換略早於雌猴,約4月就開始換毛。而雌猴則從5月份開始換毛。

因為換毛時是從頭頂與尾巴的毛開始慢慢汰換,也因此換毛季開始一段時間以後,許多獼猴頭部的毛髮已經換好了,身體卻還沒,可以看出明顯的色差跟長短不同,真的很像剛剪完頭髮的樣子呦!
頭頂正在換毛中可看出明顯色差
一般來說,雌雄猴換毛皆於十月左右完成,好漂漂亮亮的迎接交配季的來臨。

獼猴世界的托嬰制度
在母系社會的獼猴世界中,近親之間會傾向共享資源、互相援助以增加彼此的生存利益,使基因得以傳承下去(Hamilton, 1964)。因此雌猴傾向與其他高位階個體結盟及維持友好關係,以穩固在獼猴社群內的位階,在這樣嚴密的階級體制下就形成了「Babysitting」,又稱為「托嬰行為」,成年雌猴會協助其他雌猴來照顧今年剛出生的小嬰猴。

但是除了雌猴以外,雄猴也是會擔任保母的腳色呦!在1974年,就有文章描述恆河猴(Macaca mulatta)社群中雄猴與嬰猴的玩耍互動情形(K. William et al.,1974); 另外,巴巴利獼猴(Macaca sylvanus)及貓頭鷹猴(Aotus),都有文獻描述雄猴對嬰猴的育幼行為喔!

新增說明文字雄猴也是會幫忙照顧嬰猴的呦!
猴吱有話說
Q:獼猴的繁殖速度很快嗎?
A:一般人對於臺灣獼猴往往有著「很會生」的刻板印象,其實臺灣獼猴一年只有一次交配季,一年也只生育一次喔!
且壽山臺灣獼猴的嬰猴在出生的第一個月死亡率就高達22%(林金福,2007);在野外環境當中存活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他們必須面對天災、人禍、疾病各種情況,光是活下來就不容易,更別談數量暴增了。

Q:獼猴夏季毛髮稀疏、參差不齊是得了皮膚病嗎?
A:不是喔,因為4月開始獼猴們就開始漸漸換毛,平常獼猴的毛色是灰中帶金的(毛根灰毛尾金),開始換毛時,我們可以觀察到獼猴身上的毛色開始變得灰撲撲的,然後抱著新生嬰猴的猴媽媽們也常因為側邊皮毛被嬰猴抓的參差不齊,而被登山的遊客誤以為獼猴得了皮膚病,其實人家只是在換毛喔!毛換好時,就會柔柔亮亮、閃閃動人啦!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臺灣獼猴二三事-母系社會的臺灣獼猴】

 本文刊載於 105/03/02 國語日報科學版

雄猴長大後 會離開出生社群
一直以來大家常有著獼猴是由最強壯的雄性來統御整個獼猴社群,但是其實台灣獼猴是以「母系社會」結構為主的群居性動物,社群內出生的雄猴會在3-5歲會離開出生的獼猴社群,變成單獨一隻流浪的「孤猴」,或跟其他雄猴形成「雄單群」(雄性單性群,只有雄性的群體)的一員,學習社會經驗,並尋找新的獼猴社群加入,他們可是擔負著促進獼猴社群間基因交流的重要角色喔!

當「孤猴」與「雄單群」找到新的獼猴社群慢慢融入時,會先從社群最外圍的「群外雄猴」開始當起,群外雄猴最常擔任觀察周遭社群情況、發現陌生人或危險發出警戒聲的工作,跟我們社區警衛是不是很相像呢?

獼猴的社群結構

獲得雌猴認同 晉升核心位階
如果群外雄猴在社群中一段時間後,表現盡忠職守又獲得社群雌猴的認同,就會再晉升為「群內雄猴」囉。所以在臺灣獼猴的社會中有著相當明確的階級制度,一般我們所看到高舉尾巴呈現S型的雄猴(俗稱猴王),實際上是雄猴經過努力後社群內雌猴接納移入的「核心雄猴」類似我們人類社區中「里長伯」的角色。猴里長平常擔任護衛社群、照護嬰猴、調解紛爭的工作,雖然享有位階優勢、交配與食物優先權,當不好還是會被雌猴們趕下台的。

這些外來移入社群的雄猴們(群外雄猴、群內雄猴、核心雄猴)只要在獼猴社群內待滿四年,就會為了避免近親交配而離開社群。
雌猴位階世襲制
在母系社會的結構中,雌猴跟雌猴之間有著通常有著嚴密的血緣關係,所以雌猴多留在出生社群,大部分的社群成員是成年雌猴,位階也是由猴媽媽傳承給女兒,因此,雌猴的位階是世襲制,如果媽媽是高位階,女兒也會是高位階喔。

高位階雌猴母系在獼猴社群中是非常強勢的,根據林美吟2013年的研究結果顯示獼猴社群每天的移動與覓食活動大部分是由高位階雌猴所發起的,高位階雌猴為社群移動時的主要領導者。

猴吱有話說
Q:高舉尾巴的猴子就是猴王嗎?
A:
其實,對獼猴來說舉尾會根據情況的不同有各種不同意思,例如示好、威嚇、展示等等的情緒表達,所以不論是雌猴、幼猴、雄猴都是會舉尾的喔!看舉尾來辨識猴里長,是錯誤的觀念呦!必須要觀察雄猴距離社群的遠近、雄猴與社群成員間的行為互動,才能判斷。
舉尾的雌猴,舉尾是獼猴表示各種情緒的方式。
舉尾的小猴,說明單憑舉尾無法辨識誰是領導者。
Q:獼猴跑下山是因為數量太多嗎?
A:我們常常看到獼猴下山逛大街的新聞報導,大家會認為獼猴跑下山是因為數量過多或被獼猴社群排擠,其實社群移出的雄猴本來就會播遷較遠的距離尋找新的社群加入以促進基因交流,但是因為我們快速都市化、道路開闢,野生動物的棲地被切割、破碎化,我們阻斷了獼猴彼此相互交流的路徑,長久下來會導致獼猴族群的基因多樣性下降,而產下有基因缺陷的後代,是臺灣獼猴生存的一大隱憂!

正常的小嬰猴眼睛渾圓明亮。
因基因缺陷而出現的弱視嬰猴。
【臺灣獼猴二三事-食性大公開】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臺灣獼猴二三事-獼猴的交配季】

本文刊載於 105/2/03 國語日報科學版

一般人常常有著獼猴繁殖速度很快的錯誤印象,其實獼猴一年只有一次交配季喔!臺灣獼猴的交配季(Mating season)為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2月,生育季(Birth season)為每年的3月至6月,嬰猴出生則集中在4-6 (Hsu, et al., 2000 ),懷孕期約為162天,人類懷孕期的一半左右。

進入對台灣獼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交配季」之前,雌雄猴通常都已經換毛完成,雄猴的體型也會變得較為壯碩,好光鮮亮麗的迎接交配季的來臨。
臺灣獼猴的生活週期 來源:謝沛樺
進入交配季雄猴的臉部會潮紅,體型也會變得壯碩。
不是每隻猴子都會屁股紅
大家常常會說猴子屁股紅,其實不是每隻猴子都有紅屁股喔!以臺灣獼猴來說,一年四季屁股都呈現紅色的大多都是雌猴(極少部分的雄猴是天生紅臉紅屁股),屁股上紅色的皮膚是雌猴的性皮膚,每當交配季發情期時,雌猴臀部及尾巴的性皮膚會腫脹,呈更鮮豔紅色,來顯示自己發情了;而交配季時六歲以上成年雄猴的臉部跟臀部也會開始潮紅。每次交配進行時間平均約為8-10秒,如期間有停頓時最高記錄可達33秒。
獼猴的交配行為
交配順序 核心優先
根據林金福老師的長期觀察發現,交配季初期(10-11月)擁有交配優先權的核心雄猴會跟隨最先發情的雌猴頻繁的進行交配,這是動物行為中的交配守護機制(Mate Guarding),此時的社群外圍的雄猴及四處流浪的孤猴也會找機會跟社群內發情的雌猴交配,所以並不是只有核心雄猴才擁有交配權喔!

最有趣的現象是在交配季時,雄猴替雌猴理毛頻率高於非交配季,是不是跟人類為了追女朋友拼命討好女性很像呢?

舉尾巴的意義
由尾巴高舉成S型來評斷是不是核心雄猴是不準確的,因為獼猴跟我們人類一樣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有些年輕的雄猴很愛舉尾來宣告自己的位階,但是一些穩重型的雄猴就會比較低調不舉尾;而到了交配季的時候會發現不論是社群內的核心雄猴、社群外圍的雄猴及四處流浪的孤猴全部都會高高舉起尾巴來顯示自己的帥氣跟雄性象徵喔!

而雌猴處於發情期時,也會向雄猴翹屁股舉尾巴來表示自己正在發情中的「邀寵」動作。

雌猴的「邀寵」動作,雌猴發情時性臀部性皮膚會變得腫脹,呈現更明顯的紅色。
猴吱有話說
Q:猴王這個稱呼正確嗎?
A:平時我們看到尾巴高舉成S型的獼猴常常稱他為「猴王」,其實台灣獼猴是以母系社會結構的群居動物,獼猴社群以雌猴為主要成員,雄猴3-5歲就會離開出生社群。而我們俗稱的「猴王」不一定會經由打鬥產生,最基本還是要獲得社群內雌猴認同,也就是必須能吸引雌性(會照顧嬰猴、抵禦其他社群等),這樣社群內雌猴接納移入的雄猴,相當於我們社區中「里長」的腳色,享有位階優勢、交配與食物優先權,且因為雌猴四歲性熟發情的關係,「猴里長」最長只能當4年而且不能連任,以避免近親交配。

Q:「跨騎」的動作就是在交配嗎?
A:「跨騎」並不是交配時才有的動作喔,雄猴跟雄猴、雌猴與雌猴間都會有跨騎的動作,是代表臣服、示好的互動行為,幼猴在嬉戲時也會學習模仿。

延伸閱讀:
【臺灣獼猴二三事-食性大公開】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猴年到 知道這些讓你猴年行大運!!

猴年到來,我們週遭出現許多以猴為名的商品、宣傳圖、文宣品,可是對於正港的「台灣猴」你了解多少呢?

知道這些與猴共處的小秘訣,可以讓你猴年,猴運亨通喔~

台灣獼猴是臺灣特有種野生動物,廣泛分布於台灣本島,平地到海拔3000公尺以下皆可以看見台灣獼猴的蹤跡,面對號稱是台灣最容易看見的野生動物,當我們遇見獼猴時該怎麼辦呢?


Q:獼猴很兇會搶食物該怎麼辦?

A野生動物不知道人類的世界東西有所有權,他們想吃就會去拿,不知道在人類的世界這樣的行為不可以,不知道這樣叫做“搶”。

而且台灣獼猴跟我們人一樣也是靈長目動物,他們也有學習的能力,所以長期耳濡目染之下知道塑膠袋與紙袋是人類最常拿來裝食物的東西,因此獼猴看到(聽到)塑膠袋與紙袋(的聲音),就會聯想到食物。

在獼猴的世界裡「食物」就等於「金錢」,爸媽常常會告訴我們錢財不可以露白,當我們在有獼猴的地區活動時也應記得「食物不露白」的原則。]我們只要盡量使用不透明的提袋(肩背較佳)或後背包,避免使用紙袋、塑膠袋,也不要拿食物在手上邊走邊吃,就可以有效減少被獼猴搶食的機率。


切記在有獼猴出沒的地方,將食物妥善收好不外露不使用塑膠袋,他們是可以跟人類和平共處的喔!

Q:獼猴靠近我的背包是不是想搶食物?
A:有時候獼猴就像頑皮的小屁孩,會好奇你身上的東西,並不是要攻擊你傷害你。到有獼猴的地方遊玩,坐下休息時請把背包置於身體前面(或腳前),當遇到獼猴摸背包時,不要做拉扯、攻擊的動作,也不要過大的動作或尖叫,請直接背起背包站起身,站立時人的身形較高大獼猴就會暫時退開。

Q有些獼猴看起來好兇,是不是不能直視獼猴?遇見時該怎麼辦?
A常常聽到山友會提醒遊客:「哩賣看伊欸目啾,猴欸甲哩攻擊唷!!」(不要看猴子的眼睛,不然他會攻擊你)。

不直視眼睛是處理跟獼猴應對的方法之一,但是並不是一遇到獼猴就要趕緊把眼神別開,只有當他們做出「威嚇」 行為時,你避開他的目光、嘴巴閉上,故作沒事貌,他無法跟你應對,自然就會感到無趣離開。

「威嚇」行為是獼猴的預警動作,當獼猴嘴巴張大呈現O型露出牙齒時就表示牠正在警戒狀態,還會伴隨「吼、吼」的警告聲,尤其是雄猴露出貌似可怕的尖銳犬齒時,很多人往往以為獼猴要發動攻擊了。

大家要知道野生動物唯一擁有的武器就只有指甲或牙齒,我們對於獼猴來說都是到牠家拜訪的陌生人,當牠面對不熟悉的人類、覺得人類侵擾到牠時,常常會以「威嚇」來保護自己,但是這並不是要攻擊你喔!這時候請不要做出驅趕獼猴、尖叫、手指著牠的動作,會讓獼猴更加緊張,我們只要閉上嘴巴,移開視線,自然走過就可以囉~

知道了以上幾點與猴共處的小秘訣,大家快分享出去,讓你的親朋好友們一起猴年行大運!!

延伸閱讀:

【壽山台灣獼猴影像日誌-表情解說 】
【臺灣獼猴知多少-關於獼猴的三大誤解】
【獼猴知識小學堂-沒有猴王這件事!】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臺灣獼猴二三事-食性大公開】

本文刊載於 105/1/06 國語日報科學版


臺灣獼猴吃什麼?很多人以為獼猴只吃水果,其實獼猴跟人類一樣是雜食性的動物,攝取的食物非常多樣化,台灣獼猴平時以植物的果實、葉子、莖及花等等為主食,對於果實的偏好程度最高,偶爾也會吃昆蟲及鳥蛋喔!
小獼猴吃月桃的花
獼猴食用木鼈子的果實
獼猴摘食構樹的葉子

礦物質 靠吃土補充
我們常常開玩笑的說:「這下真的窮得要吃土了!」,其實和我們同為靈長類的台灣獼猴可是真的會吃土的喔!

目前文獻記載吃土的靈長類至少有三十九種,其中與台灣獼猴親緣接近的日本獼猴(M. fuscata)、馬來猴(M. fascicularis)及恆河猴(M. mulatta)都有吃土的研究記錄(謝寶森 等,2002)。那獼猴為什要吃土呢?在賈山民2002年的研究中曾分析這些獼猴吃的土壤有什麼成分,發現土壤中含有豐富的鐵質,因此推論獼猴吃土的行為是為了補充身體所需的礦物質。


獼猴靠吃土來補充身體所需的礦物質
獼猴是森林種子的傳播者
在觀察獼猴吃東西時會發現,果實跟葉子往往吃沒幾口就丟了,我們會覺得這樣是很浪費的行為,其實在森林中這些獼猴吃剩的果實還有鳥類、松鼠及昆蟲會前來取食,而獼猴的糞便不但是糞金龜重要的食物來源,也幫助了植物種子的傳播。

頰囊 儲存攜帶食物
獼猴還有一項利於種子傳播的特殊器官,稱為頰囊。頰囊位於顎骨下方就像是一個小小的行動儲藏室,用來暫時存放食物方便牠們隨時移動;獼猴會用手、肩頭推或頂出頰囊內的食物而慢慢咀嚼,也因為獼猴這個頰囊的構造,臺灣獼猴在移動時常常邊走邊吃留下果實的種子及排遺,獼猴其實是森林種子傳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喔!
頰囊是獼猴的行動儲藏室
猴吱有話說!
1.餵食會使獼猴喪失謀生能力嗎?
根據王敬平2005年的研究顯示,臺灣獼猴每天花在覓食的時間就佔了28.15%,人類供給的食物無法應付獼猴的一日所需,當然也不會像一般傳言中的餵食會使獼猴喪失謀生能力或是繁殖過剩了。
可是野生動物有著牠們自己食物食性,不應該拿人類加工、添加的食物給牠,且一般民眾不了解獼猴行為,在給食者跟取食者之間很容易擦槍走火發生衝突喔!

2.餵食會使獼猴數量暴增嗎?
臺灣獼猴一年僅一次交配季(10月至隔年2月),一次生育季(高峰期4月到6月),以壽山臺灣獼猴的嬰猴來說在出生的第一個月死亡率就高達22%,獼猴的生育率高低還跟位階有關,高位階生育率高於低位階,而高位階獲得的資源(食物、權力、被保護程度…等等)也較低位階豐富,當然在人類餵食的時候高位階也會優先得到食物,不能就這樣斷定餵食讓生育率提高喔!

3.餵食使獼猴變得會搶食?
猴以食為天,在獼猴的世界裡「食物」就等於「金錢」,臺灣獼猴是野生動物,牠們看到東西想吃就會去抓、去拿,牠們不知道這在人類世界的定義叫做「搶」,我們只要盡量使用不透明的提袋(肩背較佳)或後背包,避免使用紙袋、塑膠袋,也不要拿食物在手上邊走邊吃,就可以有效減少被獼猴搶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