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獼猴知識小學堂-沒有猴王這件事!】


台灣獼猴是以母系社會結構為主的群居性動物,具有相當明確的階級制度 (Birky & Su, 2005)。在母系社會的結構中,雌猴間有著嚴密的血緣關係,雌猴多留在出生社群,雄猴會在3-5歲會離開出生群 (Wu & Lin, 1992; Hsu & Agoramoorthy, 1999; Hsu & Lin,2001)。因此,在社群結構中大部分的社群成員是成年雌猴,成年雄猴約只佔社群成員中的5%。

一般我們所看到高舉尾巴呈現S型的雄猴(俗稱猴王),實際上是因社群內雌猴接納移入的”群內核心雄猴”。由尾巴高舉成S型來評斷是否為群內核心雄猴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獼猴跟我們人類一樣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有些年輕的獼猴里長很愛舉尾來宣告自己的位階,但是一些穩重型的老里長就會比較低調的不舉尾;而且對獼猴來說舉尾根據情況的不同有各種不同意思,例如示好、威嚇、展示等等的情緒表達,所以不論是雌猴、幼猴、雄猴都是會舉尾的喔!

所以用舉尾來辨識核心雄猴,是錯誤的觀念呦!
必須要觀察雄猴距離社群的遠近、雄猴與社群成員間的行為互動,才能判斷是否為核心雄猴。

那麼核心雄猴是如何產生的?
核心雄猴不一定是經由打鬥所產生的,最基本必須獲得社群內雌猴的認同(因雄猴皆是外來的非本群出生),也就是必須能吸引雌性(會照顧嬰猴、抵禦其他社群等),才能成為核心雄猴。而核心雄猴就像是我們的民選總統一樣,經由雌猴選出,有位階優勢、交配優先等等利多。通常4年核心雄猴會自動退位離群,推測可能跟避免近親較配的機制有關(雌猴4歲性熟),目前臺灣獼猴還沒有相關研究探討此現象


其他的獼猴知識小學堂請參考↓
【獼猴知識小學堂-嬰猴的出生】
【獼猴知識小學堂-猴子身上沒有跳蚤!】
【獼猴知識小學堂-猴子真的會吃土哩甘災?】

【獼猴知識小學堂-猴子也有保母制度哩甘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