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台灣謎猴-人猴衝突知多少?】


台灣獼猴號稱是台灣最常見的保育類動物,然而卻惡名昭彰與人類衝突不斷,政府機關、學術單位、農民居民絞盡腦汁處理「獼猴問題」,20年了,這場人猴大戰卻不曾稍止,可曾仔細思考我們和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可曾捫心自問我們和野生動物之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探究人猴衝突最大的主因在於我們對待野生動物的觀念和態度

當我們回頭翻翻國、高中的生物課本,對台灣獼猴的文字描述可能不超過300個字,可是牠卻是台灣特有種。我們招募了很多解說志工、上了許多培訓課程,卻沒有人了解怎麼跟野生動物和平相處。

台灣獼猴每年族群監控管理、志工管理、環境教育等等相關計畫那麼多(生態教育館還蓋了2間),可是當你仔細回想你對臺灣獼猴的相關認知,你會發現除了數量很多、會搶食物、餵食問題以外,你對這個號稱台灣多到滿出來、最容易看見的保育類動物根本一無所知。

那麼這些年來,關於野生動物的「生態教育」我們到底做了什麼呢?

高雄市政府建設局於2002年開始針對騷擾民眾的台灣獼猴進行捕捉,而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研究團隊自2003年起即開始接受高雄市政府委託調查壽山台灣獼猴生態,並加強宣導禁止遊客餵食野生動物的措施,而後,從2006開始執行為期3年的「高雄市柴山地區台灣獼猴族群及衝突管理(2006-2008),就是為了解決人猴衝突的問題。到了2009年高雄市府與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所合作『再造人猴新關係』計畫,開始強力推行五項宣導:遊壽山五「不」保平安
1.不餵食任何野生動物 
2.不接觸或攻擊獼猴
3.不威脅或瞪視獼猴 
4.不讓孩童或寵物離開身邊 
5.不當的行為要勸阻
(宣導資料來源http://ppt.cc/x4dQ、http://ppt.cc/8NpP)


從這5不裡,我只看到教民眾如何「自保」,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將台灣獼猴視為避之唯恐不及的洪水猛獸一樣,這樣的宣導創造了距離卻沒有解決衝突。
當你連一個物種的生態、行為、社會結構都不了解時要如何談「再造人猴新關係」呢?
大部分的民眾往往受到片面的新聞報導、傳言所誤導,然後就形成一種以偏概全的錯誤觀念,害怕是因為不了解,因不了解而產生誤解,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當我們使用錯誤的方式與野生動物相處時,這讓人猴之間關係反而每況越下。其實大部分的獼猴並不敢真的對人攻擊,因為他們也不了解人類,不曉得人類的行為代表什麼意義,為了保護同伴牠們往往只好選擇防衛。我們必須了解與野生動物相處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尊重」「平等看待」,並不因為我們身為人而比較高等,也不因牠們只是動物而比較低下。

我個人認為人猴衝突大致上解決建議如下:

1.缺乏長期監測機制
台灣獼猴常被認為是野生動物保育成功的範例,但是,卻沒建立長期監測其族群生態的機制,導致一般大眾對於台灣獼猴的認知多是一知半解。我們應該目標在於進一步確認臺灣獼猴資源現況(而不是評估估算)、規劃建立台灣獼猴野外長期調查監測模式,未來可參考國外經驗成立台灣獼猴調查樣站,以建立完善的台灣獼猴研究資料庫。

2.缺乏環境教育解說及解說員的有效管理
政府相關單位雖然一直有培訓志工的課程和宣導,可是人猴衝突的問題卻未見改善,其中的問題點在於,培訓課程內容並沒有對症下藥,課程並無正確的解說台灣獼猴的習性行為及台灣獼猴的各種聲音表情到底是甚麼意思?遇到跟獼猴相處的各種突發狀況該如何應對?

即使上過了培訓課程,解說志工對台灣獼猴的認知仍是非常片面的,往往也不知該如何和台灣獼猴相處。在管理方面缺乏實際的管理經營和推廣,讓志工服務無法發揮最大的效益。

3.缺乏在地參與
若能在該地推行生態旅遊的同時,以吸收當地居民為導覽解說員為最優先的選擇,符合管理處經營管理需求的同時,也能提供工作機會給在地居民,在不危害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滿足遊客、當地居民以及管理單位經營管理的需求。

4.缺乏相關生態旅遊及導覽解說行銷策略
對於常態性的生態旅遊活動之辦理更欠缺行銷策略的規劃與執行的觀光發展行動。如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是觀光旅遊之可行性極高之地區,可提供中小學戶外教學陪同導覽解說,落實環境教育;一般遊客、機關團體可透過申請,提供專業的導覽解說, 並由專業人員管理、分配解說員工作項目,並加強推廣解說服務,有利於觀光發展及提升單位形象。

5.友善動物觀光果園
以目前政府官方所統計的果園損害評估,是以估算的方式提出數據。對於遭獼猴損害的季節大多為何、損害的果樹品種、及果園所在位置皆是必須納入評估的重要參考。我認為這些農民可以政府補助經費轉型為”友善動物觀光果園”納入生態旅遊的一環,並教育農民如何以”不傷害性”的方法防止獼猴摘取經濟性的作物。

甘地曾說:「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就看它怎麼對待動物。 (The greatness of a nation and its moral progress can be judged by the way its animals are treated.)」。

人猴和平共處並不是一場實現不了的美夢。
和平,需要的不是距離,而是理解。

走過這20年的人猴戰爭,我們應該了解真正的「保育野生動物」絕不是由片面的族群數量來決定成功與否,保育應該視為整體環境的保育,和傳播正確的環境教育知識,並非對於媒體錯誤的報導照單全收。

當我們用心去了解台灣獼猴的世界,真正站在「自然」的角度去看野生動物,才是和平的開始。

延伸閱讀:

1 則留言:

  1. 人猴戰爭如何了?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402972

    回覆刪除